
從近年職場管理事件談中階主管應具備的能力與特質
中階主管的管理挑戰全解析:動盪職場中的關鍵能力與修煉|張力仁
2025 May 02 部屬培育與工作指導 問題分析與工作改善 主管角色與心態建立 團隊領導與共識建立

中階主管的挑戰與修煉:在動盪職場中展現真正的管理力
──從近年職場管理事件談中階主管應具備的能力與特質
近年來,我們看到越來越多企業內部的衝突、爭議、甚至失控事件被媒體揭露與放大。職場霸凌、性騷擾、溝通爭議與跨世代間衝突,這些不再只是新聞專題裡的「他人故事」,而是許多組織每天都可能面對的現實。
而在這些事件的背後,幾乎都能看見一個共同的關鍵角色──中階主管。
中階主管,這個位置既不在高層,也不是最前線,卻正是串聯策略與執行、人與事的中樞。他們的作為,往往決定了一個團隊是朝向信任合作,還是滑向衝突與崩解。
在當代職場變局中,中階主管面對的挑戰已遠遠超出過往「執行命令、分配任務」的職能,而必須具備一套跨領域、多面向的管理能力與人際特質。
本文將從五個面向切入,借助近期台灣職場事件,深入探討現代中階主管應該具備哪些能力與特質,並如何以這些能力回應現場挑戰、展現管理價值。
一、夾心餅乾的挑戰:多向溝通與跨界協調能力
職場事件
2023年下半年,某公部門因推行內部人力調整計畫,引發單位主管與基層員工的公開爭執。事件曝光後,雖然高層表示已「提前說明與公告」,但前線員工普遍表示「溝通完全不清楚」、「主管只是強壓指令」。這場風波最終導致團隊士氣重挫,也反映出主管在多向溝通與跨部門協調上能力的缺口。
在職場中,溝通不再是單一指令的傳遞,而是一種橋梁──連結組織目標與個人理解、連結部門立場與個人期待。中階主管需同時處理來自上層的戰略訊息、下屬的實務回饋、部門間的資源摩擦與對外的客戶互動,任何一環失誤都可能造成誤解與對立。
中階主管應培養的能力與特質
• 對上能夠回報事實、反映團隊脈動
• 對下能夠清楚說明目標、傾聽聲音
• 對內懂得站在整體立場協調資源
• 對外具備換位思考與專業應對力
不只需要語言技巧,更需要情緒智商(EQ)與敏感度,能在高壓場景中仍保持冷靜、精準、並具備「翻譯語言」的能力──把策略說成人話,把問題講成可執行方案。
二、不是看不見,是沒人敢說:信任關係與心理安全的建構
職場事件
台灣某大型零售企業在2022年遭爆員工長期遭到主管言語羞辱,甚至被要求「自我懲罰」。事件曝光後,該主管長期「業績好、人管狠」的形象受到重擊,也暴露出組織內部缺乏心理安全感與信任制度的問題。
在許多組織中,主管常會有一種錯覺:「只要我沒聽到,就代表沒問題」。但事實往往是,員工不是沒有感受,而是不敢說;不是沒有受傷,而是不信任你能幫他處理。
中階主管若只以業績為導向,忽略情感層面的經營,很容易把團隊變成高壓的沉默機器,表面效率高,實則內耗嚴重。
中階主管應培養的能力與特質
• 主動經營「信任帳戶」:日常溝通、肯定行為、陪伴處理小問題
• 創造「心理安全場域」:鼓勵反饋、允許犯錯、不輕易標籤
• 展現「人性領導力」:不僅領導頭腦,更要照顧情緒與關係
建立信任,不是靠一兩次激勵講話就能完成,而是日復一日的陪伴、理解與一致性展現。這正是現代主管最大的修煉。
三、危機處理不是救火,而是避免火起:問題解決與風險預判能力
職場事件
2024年初,南部某物流企業因一名中階主管調度失當,導致跨年期間爆量訂單延遲,遭大批消費者投訴。雖然該主管事後積極滅火,但高層指出:「如果能提早掌握風險,就不需要事後道歉。」
許多主管在問題出現後反應迅速,但真正優秀的主管,是能在問題萌芽前就有所察覺。問題解決的能力,不只在於對事件的處理,更在於對現象背後「根因」的抽絲剝繭,並能從一次危機中,打造下次的預防機制。
中階主管應培養的能力與特質
• 系統性思考:能從流程、制度、資源、人員四個層面理解事件
• 快速整合資訊:面對問題能迅速收集事實、排除雜訊
• 問題分析與回溯能力:找到關鍵環節並提出具體修正方案
• 建立風險預警機制:平時即建立反饋系統與監控點
危機事件從來不只是事件,而是團隊、流程、思維與領導綜合檢驗的結果。中階主管,必須是組織裡最早嗅到火藥味的人。
四、不是人才流失,是主管沒看見:育人與啟發的視角
職場事件
許多中階主管在年度評鑑時才發現某員工已經消極半年,才驚覺「他已經不一樣了」。而員工往往是心冷很久,才做出離職決定。
我們在職場中常聽見一句話:「他當初是最有潛力的新人,怎麼後來變這樣?」答案很可能是:「主管從來沒真正投資過他。」
現代員工,尤其是Z世代與千禧世代,對「被看見」、「被成長」的需求遠大於對「升遷等待」的忍耐力。他們需要一位願意給方向、也願意給空間的主管。
中階主管應培養的能力與特質
• 情境領導力:依據員工成熟度給予不同型態的引導(指導、教練、授權)• 對人的好奇心:主動觀察部屬強項與困境,給予適當機會
• 教練式對話技巧:提問、傾聽、引導部屬自我成長
• 發展性思維:不只看當下KPI,更思考員工未來的潛力與價值
一個好的中階主管,是能「發現人才、啟動成長、促成傳承」的人。他不必是最強的員工,但一定是團隊最堅實的後盾。
五、從策略到現場:落地能力與行動整合力
許多企業常感嘆:「我們的策略很好,但為什麼下面總是做不出來?」其中一大關鍵,就是策略在中階主管層級「卡住了」。
中階主管,是策略執行的轉譯者。他必須把抽象的策略語言轉化為明確的行動步驟,再透過團隊執行加以落實。
案例
2023年底某餐飲連鎖品牌推動顧客服務改造計畫,總部方向是正確的,但各分店表現不一。最終成效最好的是那幾位店經理表示,他們徹底落實了總部所設計的具體操作流程、教育訓練、回饋機制,最終讓現場流程改造成功實現。
中階主管應培養的能力與特質
• 策略解構力:能將模糊目標拆解成具體行動
• 任務設計力:讓工作更合理、明確、可衡量
• 組織動員力:讓團隊對行動有共識、有意願、有步驟
• 回饋修正力:執行過程中能快速調整、優化流程
主管不只是聽命行動的中介,而是策略與執行之間的橋梁。他需要的不只是管理力,更是「行動設計」的能力。
總結:主管的價值,不在職稱,而在影響
在資訊透明、價值多元、節奏加快的新世代職場中,「當主管」這件事已經跟十年前截然不同。過去可能靠資歷與技術上位,現在則需要持續的學習、覺察、溝通與引導能力。
中階主管的價值,從來不在於頭銜或層級,而是在於是否能「在人與人之間創造信任、在策略與執行之間搭起橋梁、在組織與市場之間對焦目標」。
唯有願意不斷修煉自我、擴展能力的中階主管,才能真正成為這個時代最稀缺、也最被需要的職場資產。
想邀請張力仁老師上課,歡迎聯繫:https://tangyu-consultant.com/contac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