績效管理與員工發展|張力仁老師
績效評核的方法與要點
2023 Oct 23 績效管理與員工發展
績效評核的方法與要點
績效評核要避免的偏見
績效評核要能夠做到理性、公平,主管就要避免以下常見的偏見影響:
光環效應(Halo Effect):
當主管對一個人印象好,就會對部屬的所作所為都很容易給予過高的評價。反之,有些部屬在主管心中本來就有不好的偏見,就算他表現不錯,也會視而不見、甚至刻意扭曲。
近因效應(Recency Effect):
人們通常會以最近一次相處的感受,做為對他人的整體印象。假設評核的日子為7月1日,主管可能會以部屬5、6月份的表現來評量。
集中趨勢(Central Tendency):
有些主管,經常會因為不知道如何判斷員工表現,最後乾脆保守行事,通通評為相同的分數。這不僅有損主管的信用和判斷力,也無法區別部屬表現的好壞,甚至讓優秀員工感覺不受尊重。
基本歸因偏誤(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):
主管在評斷員工的言行和績效時,可能會過度聚焦在對方的性格或能力,忽略了也會影響其工作表現的環境因素。例如,A員工性格不拘小節,主管心裡就默默認定,上次提案出包一定是他粗心大意所致,自動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原因。
要避免上述的偏見影響,最好的方法,就是主管在整段工作期間都要隨時與部屬進行溝通與指導,並且針對溝通的結果留下記錄,以作為評核參考的依據。
績效評核的方式
確認評核指標項目
一般來說績效指標區分為工作目標項目,以及行為指標項目兩部分:
工作目標項目,就是為了達到企業經營目標、改善與創新的目標、與本職工作相關的目標,以及主管臨時交辦事項等。透過期初的目標設定SMART原則區分每個工作應完成的程度與權重,設定績效指標。比方說,在2022年12月31日前完成A產品的業績營收達到1000萬新台幣,佔年度工作比重30%。
行為指標項目,就是除了工作目標項目外,針對部屬行為是否符合關鍵行為所設立的指標,其目的是為了符合企業核心文化、工作應具備的態度,使部屬除了重視工作績效的達成外,在行為上也能夠符合工作與常理的規範。比方說,團隊精神、顧客導向、創新思維等。
確認評核基準
在確認指標項目之後,接下來就要確認評核的基準,通常會區分五個等級:遠超越標準、超過標準、符合標準、低於標準,以及遠低於標準。
績效評核的方式
過去績效評核都是由主管直接進行評核,優點是主管對於整個部門的工作表現較為暸解,缺點就是容易發生績效評核的偏見。
因此,許多企業採取部屬自評後,交由主管複評的方式進行。其優點是由部屬先對自己的年度工作表現進行審閱與評分,再交由主管複評,如此在雙方進行績效面談時可針對相同與不同的地方進行討論。缺點就是部屬自評通常會把自己的表現給予高的評分,不管是自我感覺良好,或者是讓主管來「殺價」,這都失去原本自評的用意。
要避免以上這些狀況,最佳的方式就是主管平時做好日常工作記錄(月報、週報),以及與部屬訪談的資料表,如此在複評的過程中也可以降低部屬的質疑與抗拒感。
績效等第的分配
鬱鬱寡歡的小金
E公司的績效評核設有強迫分配的制度,每年只有表現前10%最優的人可以拿到A+,次優的20%可以拿到A,工作符合標準的50%可以拿到S,表現有待加強的15%可以拿到B,表現最末的5%只能拿到C。
小金進公司兩年,在設計部的年資最淺,平時工作認真 也很少出錯,主管劉經理評定他的績效分數原本可以拿到A,但因為被強迫分配制度的規範只能拿S,劉經理跟他說:「我給你打很高的分數,但是無奈公司的規定,只有少數人能夠拿A」。
小金覺得大概等到自己變成老鳥,才能有機會拿到比較好的績效,心裡覺得忿忿不平,既然不管怎麼努力都只能拿到S,那何必還要認真工作呢?小金的工作動力就越來越低落。
強迫分配法一直是讓很多主管傷腦筋的評核方式,意思是公司會把同一個等級的員工拿來一起作一個評比,決定哪些人是這個等級的員工當中的較優秀、中等、較差的員工,強制把員工進行排名與分級,而作為獎金與未來的升遷的依據。
強迫分配法來自美國奇異公司(GE),傑克.威爾許曾公開表示:「公司必須重視與培育前20%的員工,同時必須培養換人決心,以人性的方式來改變那末端的10%,而且要每年執行。如此才能創造真正的菁英族群,並使其枝繁葉茂。」
因此,我們可以知道強迫分配制度是在「鼓勵優秀的員工」、同時「給表現不佳的員工壓力」。但是每個企業是否有能力或是有必要這樣做,也是應該要考慮的事情。比方說有一些公司在管理上本來就是非常嚴格的,所以很多表現不佳的員工原本就很難在公司內部生存下來,這對很多主管來說,到了年底的時候,表現不佳的員工早就都已經離職了,這時還硬是要再把還在職的員工加以評等,就不會是一件愉快的事情;此外,有些公司部門人數都在10人以下,每個課級單位甚至只有1到3人,每個單位的專業與執掌都不盡相同,要真正做到「強迫分配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績效評核的關鍵,在於背後的管理意涵
績效評核的初始目的是:辨別員工的年度工作表現,依據其表現決定如何透過提升員工績效,進而提升公司整體績效。
比方說小金經過年度評核的各項分數如下(滿分10分):
1.專業能力:7分(勉強及格,但有改進空間)
2.溝通能力:6分(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)
3.成長潛力:8分(剛到職時什麼都不懂,現在已經可以獨當一面)
4…..(以下略)
識別出這些狀況後,劉經理針對評核結果給小金回饋,並告知小金努力的目標,讓小金能朝向正確的方向改進。
但是很常出現的狀況是,劉經理直接告訴小金「你的評核分數排在部門的中段,評核拿S,年終獎一個月,部門有30%的人排在你前面,請多多努力。
那小金的心情就不同了,他只得到一個等級跟排名,卻沒有獲得其它對小金有幫助的資訊,這個評核只對公司有意義,對小金個人卻沒有任何價值,因此小金自然會產生負面的情緒。
我們在「部屬培育與工作指導」中有提到「工作績效就是能力乘上意願的結果。根據能力與意願高低,我們可以將組織內人才區分成四種類型:能力高、意願高的人財;能力高、意願低的人才;能力低、意願高的人材;能力低、意願低的人裁。」
根據美國奇異公司(GE)的強迫分配法,其目的在於透過績效評量將員工區分為表現最優秀的前20%(人財、人才)、不可或缺的中間70%(人材)以及表現不佳的最後10%(人裁)
對於表現優秀的員工,公司應給予適當的激勵和留任措施,避免這一群人才的流失;針對績效表現中等的員工,則提供各種教育訓練及獎勵措施,讓這一群人可以在能力上有所成長,公司也可以跟著進步;至於那些表現不佳的員工,則不見得是他們的能力出了問題,也有可能是因為和組織文化、經營理念不符,而導致工作動機低落,或是員工被放置在一個不適合他個人特質的位子上,所以需要進一步的釐清問題,進而解決這個績效不佳的問題。
我過去經歷過幾種績效評核方法後,有以下幾點感悟:
1. 多數人能接受自己有待改進之處,但不喜歡被拿來跟他人做比較;
2. 多數人希望自己能透過績效反饋,而得知自己哪邊表現不好,並加以改進;但不喜歡只看到一個冷冰冰的評核分數;
3. 多數人希望追求有意義的Why,而不希望盲目的追求一個KPI數字。 如果分級的目的,是為了讓不同表現的部屬接受不同的指導或培訓,那對部屬來說是一個正向的評核過程,但若「只是」容易好決定獎金的分配或判斷升遷的排名,那對部屬來說,絕對只有負面的效應。
在本節我們提到了
1. 績效評核要避免的偏見有:光環效應、近因效應、集中趨勢、基本歸因偏誤。要避免上述的偏見影響,最好的方法,就是主管在整段工作期間都要隨時與部屬進行溝通與指導,並且針對溝通的結果留下記錄,以作為評核參考的依據。
2. 確認評核指標項目包括:工作目標項目,就是為了達到企業經營目標、改善與創新的目標、與本職工作相關的目標,以及主管臨時交辦事項等。行為指標項目,就是除了工作目標項目外,針對部屬行為是否符合關鍵行為所設立的指標。
3. 確認評核基準包括:遠超越標準、超過標準、符合標準、低於標準,以及遠低於標準。
4. 績效評核的方式,要避免以上主管與部屬評的差異過大,最佳的方式就是主管平時做好日常工作記錄(月報、週報),以及與部屬訪談的資料表,如此在複評的過程中也可以降低部屬的質疑與抗拒感。
5. 績效評核的關鍵,在於背後的管理意涵,對於表現優秀的員工,公司應給予適當的激勵和留任措施,針對績效表現中等的員工,則提供各種教育訓練及獎勵措施,至於那些表現不佳的員工,需要進一步的釐清問題,進而解決這個績效不佳的問題。
績效評核要避免的偏見
績效評核要能夠做到理性、公平,主管就要避免以下常見的偏見影響:
光環效應(Halo Effect):
當主管對一個人印象好,就會對部屬的所作所為都很容易給予過高的評價。反之,有些部屬在主管心中本來就有不好的偏見,就算他表現不錯,也會視而不見、甚至刻意扭曲。
近因效應(Recency Effect):
人們通常會以最近一次相處的感受,做為對他人的整體印象。假設評核的日子為7月1日,主管可能會以部屬5、6月份的表現來評量。
集中趨勢(Central Tendency):
有些主管,經常會因為不知道如何判斷員工表現,最後乾脆保守行事,通通評為相同的分數。這不僅有損主管的信用和判斷力,也無法區別部屬表現的好壞,甚至讓優秀員工感覺不受尊重。
基本歸因偏誤(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):
主管在評斷員工的言行和績效時,可能會過度聚焦在對方的性格或能力,忽略了也會影響其工作表現的環境因素。例如,A員工性格不拘小節,主管心裡就默默認定,上次提案出包一定是他粗心大意所致,自動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原因。
要避免上述的偏見影響,最好的方法,就是主管在整段工作期間都要隨時與部屬進行溝通與指導,並且針對溝通的結果留下記錄,以作為評核參考的依據。
績效評核的方式
確認評核指標項目
一般來說績效指標區分為工作目標項目,以及行為指標項目兩部分:
工作目標項目,就是為了達到企業經營目標、改善與創新的目標、與本職工作相關的目標,以及主管臨時交辦事項等。透過期初的目標設定SMART原則區分每個工作應完成的程度與權重,設定績效指標。比方說,在2022年12月31日前完成A產品的業績營收達到1000萬新台幣,佔年度工作比重30%。
行為指標項目,就是除了工作目標項目外,針對部屬行為是否符合關鍵行為所設立的指標,其目的是為了符合企業核心文化、工作應具備的態度,使部屬除了重視工作績效的達成外,在行為上也能夠符合工作與常理的規範。比方說,團隊精神、顧客導向、創新思維等。
確認評核基準
在確認指標項目之後,接下來就要確認評核的基準,通常會區分五個等級:遠超越標準、超過標準、符合標準、低於標準,以及遠低於標準。
績效評核的方式
過去績效評核都是由主管直接進行評核,優點是主管對於整個部門的工作表現較為暸解,缺點就是容易發生績效評核的偏見。
因此,許多企業採取部屬自評後,交由主管複評的方式進行。其優點是由部屬先對自己的年度工作表現進行審閱與評分,再交由主管複評,如此在雙方進行績效面談時可針對相同與不同的地方進行討論。缺點就是部屬自評通常會把自己的表現給予高的評分,不管是自我感覺良好,或者是讓主管來「殺價」,這都失去原本自評的用意。
要避免以上這些狀況,最佳的方式就是主管平時做好日常工作記錄(月報、週報),以及與部屬訪談的資料表,如此在複評的過程中也可以降低部屬的質疑與抗拒感。
績效等第的分配
鬱鬱寡歡的小金
E公司的績效評核設有強迫分配的制度,每年只有表現前10%最優的人可以拿到A+,次優的20%可以拿到A,工作符合標準的50%可以拿到S,表現有待加強的15%可以拿到B,表現最末的5%只能拿到C。
小金進公司兩年,在設計部的年資最淺,平時工作認真 也很少出錯,主管劉經理評定他的績效分數原本可以拿到A,但因為被強迫分配制度的規範只能拿S,劉經理跟他說:「我給你打很高的分數,但是無奈公司的規定,只有少數人能夠拿A」。
小金覺得大概等到自己變成老鳥,才能有機會拿到比較好的績效,心裡覺得忿忿不平,既然不管怎麼努力都只能拿到S,那何必還要認真工作呢?小金的工作動力就越來越低落。
強迫分配法一直是讓很多主管傷腦筋的評核方式,意思是公司會把同一個等級的員工拿來一起作一個評比,決定哪些人是這個等級的員工當中的較優秀、中等、較差的員工,強制把員工進行排名與分級,而作為獎金與未來的升遷的依據。
績效分數 | 96~100 | 90~95 | 80~89 | 70~79 | 60~69 |
績效等第 | A+ | A | S | B | C |
員工人數比例 | 5% | 15% | 50% | 20% | 10% |
強迫分配法來自美國奇異公司(GE),傑克.威爾許曾公開表示:「公司必須重視與培育前20%的員工,同時必須培養換人決心,以人性的方式來改變那末端的10%,而且要每年執行。如此才能創造真正的菁英族群,並使其枝繁葉茂。」
因此,我們可以知道強迫分配制度是在「鼓勵優秀的員工」、同時「給表現不佳的員工壓力」。但是每個企業是否有能力或是有必要這樣做,也是應該要考慮的事情。比方說有一些公司在管理上本來就是非常嚴格的,所以很多表現不佳的員工原本就很難在公司內部生存下來,這對很多主管來說,到了年底的時候,表現不佳的員工早就都已經離職了,這時還硬是要再把還在職的員工加以評等,就不會是一件愉快的事情;此外,有些公司部門人數都在10人以下,每個課級單位甚至只有1到3人,每個單位的專業與執掌都不盡相同,要真正做到「強迫分配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績效評核的關鍵,在於背後的管理意涵
績效評核的初始目的是:辨別員工的年度工作表現,依據其表現決定如何透過提升員工績效,進而提升公司整體績效。
比方說小金經過年度評核的各項分數如下(滿分10分):
1.專業能力:7分(勉強及格,但有改進空間)
2.溝通能力:6分(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)
3.成長潛力:8分(剛到職時什麼都不懂,現在已經可以獨當一面)
4…..(以下略)
識別出這些狀況後,劉經理針對評核結果給小金回饋,並告知小金努力的目標,讓小金能朝向正確的方向改進。
但是很常出現的狀況是,劉經理直接告訴小金「你的評核分數排在部門的中段,評核拿S,年終獎一個月,部門有30%的人排在你前面,請多多努力。
那小金的心情就不同了,他只得到一個等級跟排名,卻沒有獲得其它對小金有幫助的資訊,這個評核只對公司有意義,對小金個人卻沒有任何價值,因此小金自然會產生負面的情緒。
我們在「部屬培育與工作指導」中有提到「工作績效就是能力乘上意願的結果。根據能力與意願高低,我們可以將組織內人才區分成四種類型:能力高、意願高的人財;能力高、意願低的人才;能力低、意願高的人材;能力低、意願低的人裁。」
根據美國奇異公司(GE)的強迫分配法,其目的在於透過績效評量將員工區分為表現最優秀的前20%(人財、人才)、不可或缺的中間70%(人材)以及表現不佳的最後10%(人裁)
對於表現優秀的員工,公司應給予適當的激勵和留任措施,避免這一群人才的流失;針對績效表現中等的員工,則提供各種教育訓練及獎勵措施,讓這一群人可以在能力上有所成長,公司也可以跟著進步;至於那些表現不佳的員工,則不見得是他們的能力出了問題,也有可能是因為和組織文化、經營理念不符,而導致工作動機低落,或是員工被放置在一個不適合他個人特質的位子上,所以需要進一步的釐清問題,進而解決這個績效不佳的問題。
我過去經歷過幾種績效評核方法後,有以下幾點感悟:
1. 多數人能接受自己有待改進之處,但不喜歡被拿來跟他人做比較;
2. 多數人希望自己能透過績效反饋,而得知自己哪邊表現不好,並加以改進;但不喜歡只看到一個冷冰冰的評核分數;
3. 多數人希望追求有意義的Why,而不希望盲目的追求一個KPI數字。 如果分級的目的,是為了讓不同表現的部屬接受不同的指導或培訓,那對部屬來說是一個正向的評核過程,但若「只是」容易好決定獎金的分配或判斷升遷的排名,那對部屬來說,絕對只有負面的效應。
在本節我們提到了
1. 績效評核要避免的偏見有:光環效應、近因效應、集中趨勢、基本歸因偏誤。要避免上述的偏見影響,最好的方法,就是主管在整段工作期間都要隨時與部屬進行溝通與指導,並且針對溝通的結果留下記錄,以作為評核參考的依據。
2. 確認評核指標項目包括:工作目標項目,就是為了達到企業經營目標、改善與創新的目標、與本職工作相關的目標,以及主管臨時交辦事項等。行為指標項目,就是除了工作目標項目外,針對部屬行為是否符合關鍵行為所設立的指標。
3. 確認評核基準包括:遠超越標準、超過標準、符合標準、低於標準,以及遠低於標準。
4. 績效評核的方式,要避免以上主管與部屬評的差異過大,最佳的方式就是主管平時做好日常工作記錄(月報、週報),以及與部屬訪談的資料表,如此在複評的過程中也可以降低部屬的質疑與抗拒感。
5. 績效評核的關鍵,在於背後的管理意涵,對於表現優秀的員工,公司應給予適當的激勵和留任措施,針對績效表現中等的員工,則提供各種教育訓練及獎勵措施,至於那些表現不佳的員工,需要進一步的釐清問題,進而解決這個績效不佳的問題。
0則留言